十二生肖又称属相或十二年兽,是以十二种动物代表年份,称为十二生肖。包括鼠、牛、虎、兔、龙、蛇、马、羊、猴、鸡、狗、猪。
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,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导农事之历法历注。
华夏有许多古代诗人写下了咏诵中秋的诗词。其中有苏轼的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和《中秋月》,宋朝辛弃疾的《太常引》,唐朝李朴的《中秋》,唐朝诗人刘禹锡的《八月十五夜玩月》等等。
《汉书》,又名《前汉书》,中国古代历史著作。东汉班固所著,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。记载了上自西汉汉高祖元年(前206年),下至新朝地皇四年(23年),共230年历史。
《艺文类聚》是唐高祖李渊下令编修的类书,给事中欧阳询主编,其他参与人员还有秘书丞令令狐德棻、侍中陈叔达、太子詹事裴矩、詹事府主簿赵弘智、齐王府文学袁朗等十余人。武德七年(624年)成书。《艺文类聚》、《北堂书钞》、《初学记》、《白氏六帖》合称“唐代四大类书”。
《战国策》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名著。由汉朝刘向编订,但此书的原作者不详(非一时一地一人之作)。刘向因此书所记的多是东周后期时诸国混战,纵横家为其君王拟定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,因此定名为《战国策》,而该时期亦因此被史家称为战国时代。
《本草纲目》是一部集中国16世纪以前本草学大成的著作,明代万历六年(1578年)定稿,万历二十三年(1596年)在南京正式刊行,作者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医学家、药学家和博物学家之一李时珍。在《四库全书》中为子部医家类。
《三字经》是中国的传统儿童启蒙教材,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,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,历久不衰。《三字经》取材典故广范,包括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文学、历史、哲学、天文地理、人伦义理、忠孝节义等等,内容相当丰富。背诵《三字经》的同时,就了解了常识、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,以及故事内涵中做人做事的道理。
《千字文》原名为《次韵王羲之书千字》,南朝梁(502年─549年)周兴嗣所作的一首长韵文。它是一篇由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组成的文章。据说是梁武帝取了王羲之写的一千个字体,令其亲人练习书法,而后觉得杂乱无章,于是又命周兴嗣(470年─521年)编为一篇文章。
《杜工部集》又称《杜少陵集》,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集。《杜工部集》一书共收诗一千四百多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