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节日分为中国的法定节日及纪念日、民间节日、其他中国承认的国际节日以及重要日期等。
中国节日分为中国的法定节日及纪念日、民间节日、其他中国承认的国际节日以及重要日期等。
法定节日
名称 | 时间 | 设立机构 | 备注 |
元旦 | 1 月 1 日 |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| 世界节日 |
中国人民警察节 | 1 月 10 日(2021 年起) | 国务院 | |
春节 | 农历正月初一 | – | 中国传统节日 |
妇女节 | 3 月 8 日 | – | 世界节日 |
植树节 | 3 月 12 日 | 全国人大常委会 |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》 |
清明节 | 4 月 5 日前后 | – | 中国传统节日 |
劳动节 | 5 月 1 日 | – | 世界节日 |
青年节 | 5 月 4 日 | 政务院 | – |
护士节 | 5 月 12 日 | – | 世界节日 |
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| 5 月 30 日(2017 年起) | 国务院 | – |
儿童节 | 6 月 1 日 | – | 世界节日 |
端午节 | 农历五月初五 | – | 中国传统节日 |
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| 8 月 1 日 | 全国人大常委会 |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》 |
中国医师节 | 8 月 19 日(2018 年起) | 国务院 | – |
教师节 | 9 月 10 日 | 全国人大常委会 |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》 |
中秋节 | 农历八月十五 | – | 中国传统节日 |
中国农民丰收节 | 农历秋分日 | 全国人大常委会 |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》 |
国庆节 | 10 月 1 日 |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| – |
老年节 | 农历九月初九 | 全国人大常委会 |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》 |
记者节 | 11 月 8 日(2000 年起) | 国务院 | – |
法定纪念日、公祭日、活动日
名称 | 时间 | 设立机构 | 备注 |
二七纪念日 | 2 月 7 日 | – | – |
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| 4月15日(2015年起) | 全国人大常委会 |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》 |
中国航天日 | 4月24日(2016年起) | 国务院 | – |
中国品牌日 | 5月10日(2017年起) | 国务院 | – |
全国防灾减灾日 | 5月12日(2009年起) | 国务院 | – |
中国旅游日 | 5月19日(2011年起) | 国务院 | – |
全国助残日 | 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 | 全国人大常委会 |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》 |
五卅纪念日 | 5 月 30 日 | – | – |
环境日 | 6 月 5 日 | 全国人大常委会 |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》 |
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| 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 | 国务院 | 由原“文化遗产日”调整设立 |
(2017年起) | |||
全国土地日 | 6月25日(1991年起) | 国务院 | = |
七七抗战纪念日 | 7 月 7 日 | 政务院 | – |
中国航海日 | 7月11日(2005年起) | 国务院 | “世界海事日”在中国的实施日期 |
全民健身日 | 8月8日(2009年起) | 国务院 | – |
残疾预防日 | 8月25日(2017年起) | 国务院 | – |
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| 9 月 3 日 | 全国人大常委会 | – |
中华慈善日 | 9 月 5 日 | 全国人大常委会 |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》 |
九一八纪念日 | 9 月 18 日 | – | – |
全民国防教育日 | 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 | 全国人大常委会 |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》 |
烈士纪念日 | 9 月 30 日 | 全国人大常委会 |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》 |
国家扶贫日 | 10月17日(2014年起) | 国务院 | – |
全国交通安全日 | 12月2日(2012年起) | 国务院 | – |
国家宪法日 | 12 月 4 日 | 全国人大常委会 | – |
全国法制宣传日 | 12月4日(2001年起) | 中共中央、国务院 | |
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| 12 月 13 日 | 全国人大常委会 | – |
少数民族主要节日
阿昌族:火把节(农历六月二十五日)、会街节(农历九月初十)、泼水节(农历二月二十九日)、撒神(农历七月初一)、尝新节(农历八月十五日)
白族:三月街(农历三月十五日)、火把节(农历六月二十四日)、渔潭会(农历八月十五日)
保安族、哈萨克族、回族、东乡族、乌孜别克族、撒拉族:圣纪节(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)、开斋节(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)、古尔邦节(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)
布郎族:开门节(傣历十二月十五日)、关门节(傣历九月十五日)、泼火节(农历二月十九日)
布依族:三月三(农历三月初三)、四月八(农历四月初八)、六月六(农历六月初六)
哈尼族:十月节(农历十月初一)、六月节(农历六月二十四日)
赫哲族:赫哲年(农历正月初一)
基诺族:打铁节(农历一月)、火把节(农历六月)
京族:哈节(农历六月初十)
德昂族:泼水节(农历四月十五日)
侗族:芦笙节(农历六月至九月)、侗年(农历十一月十九日)、斗牛节(农历二月)、吃新节(农历六月至七月)
独龙族:卡崔哇(农历十月中下旬)
俄罗斯族:复活节(公历三、四月)
鄂温克族:米阔鲁节(农历五月二十二日)
高山族:新年祭(农历十二月)
仡佬族:灯杆节(农历正月初一)、仡佬节(农历三月初三)、尝新节(农历六、七月)
拉祜族:库扎节(傣历三月)、火把节(农历六月二十四日)、尝新节(傣历十二月)
黎族:三月三(农历三月初三)
傈僳族:收获节(农历九月)、澡塘节(农历正月初三)、过年节(农历正月初一)、刀杆节(农历二月初八)
珞巴族:旭独龙节(藏历二月)、隆德节(藏历四月)
满族:颁金节(阴历十一月十三日)、庙会(农历四月)
景颇族:目脑节(农历正月十五日)
柯尔克孜族:圣纪节(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)、开斋节(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)、古尔邦节(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)、诺劳孜(农历正月初一)
傣族:泼水节(傣历六月六日)、开门节(傣历十二月十五日)、关门节(傣历九月十五日)
苗族:龙船节(农历五月二十四日)、吃新节(农历六月初六)、赶秋节(农历九月)
仫佬族:依饭节(农历十月)、后生节(正月或七月)
纳西族:正月农具会(农历正月二十日)、三月龙王庙会(农历三月十五日)、七月骡马会(农历七月十五日)
怒族:鲜花节(农历三月十五日)
普米族:大过年(农历正月初七)、大十五节(农历十二月十五日)、尝新节(农历九月)、转山节(农历七月十五日)
土家族:过赶节(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)、祈禳节(正月初三)、牛王会(农历八月初八)
土族:擂台会(农历二月初二)、火神节(农历正月二十九日)、端阳(农历五月初五)
佤族:火把节(农历六月二十四日)、播种节(农历三月十五日)、新米节(农历七、八月)
维吾尔族:古尔邦节(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)、开斋节(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)、努鲁斯节(伊斯兰教历八月十四日)
毛南族:庙节(农历五月)、南瓜节(农历九月初九)
蒙古族:那达慕大会(农历七至八月)
苗族:苗年节(农历十月初五)、四月八(农历四月初八)
门巴族:藏历年(藏历正月初一):望果节(藏历八月间)
羌族:羌族大年(农历正月初一)、青苗会(农历三月十二日)
畲族:分龙节(农历五月十五日)
水族:借额节(农历九月)、卯节(农历五、六月)
塔吉克族:古尔邦节(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)、迄脱乞迪尔节(农历三月间)
塔塔尔族:肉孜节(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)、古尔邦节(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)、开斋节(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)
瑶族:圣纪节(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)、盘王节(农历十月十六日)、尝新节(农历八、九月)
彝族:歌节(农历三月初三)、二月八(农历二月初八)
裕固族:送年节(农历三月初七)、春节(农历正月初五)
藏族:藏历年(藏历正月初一)、望果节(藏历八月间)、雪顿节(藏历七月一日)
壮族:三月三(农历三月初三)、中元节(农历七月十四日)
民间传统节日
农历正月初七人日、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
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、社日节、花朝节
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
清明节前 1、2 日寒食节
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
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
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 十月十五下元节
12 月 21-23 日交节冬至节
农历十二月初八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前后小年 农历年最后一天除夕等
人日:正月初七,据传说,正月一日为鸡,二日为狗,三日为猪,四日为羊,五日为牛,六日为马,七日为人。
社日: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,立春后第五个戊日(在春分前后)叫春社。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,在秋分前后。
伏日: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叫初伏,第四个庚日叫中伏,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叫终伏(末伏),总称为三伏。据说伏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。伏日祭祀,所以也是一个大节日。一般所谓伏日,大约指的是初伏。
腊日:腊是祭名。《说文》“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”,可见汉代的腊日是冬至后第三个戌日。但是《荆楚岁时记》以十二月初八日为腊日,并说村人击细腰鼓,作金刚力士以逐疲。十二月初八日是一般的解释,有“腊八粥”的风俗。
宗教节日
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、农历七月十五盂兰盆节等
农历正月初九玉帝诞、农历三月二十三和九月初九妈祖节等
春分月圆之后第一个星期日复活节、11 月 1 日万圣节、感恩节、12 月 25 日圣诞节等
伊斯兰教历 3 月 12 日圣纪节、伊斯兰教历 10 月 1 日开斋节(肉孜节)、伊斯兰历 12 月 10 日古尔邦节等
现代流行节日
2 月 14 日情人节
5 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母亲节
6 月的第三个星期日父亲节等
其他重要日期
名称 | 日期 | 起始年 | 设立机构 |
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 | 3 月 5 日 | 2000 年 | 共青团中央、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 |
保护母亲河日 | 3 月 9 日 | 2002 年 | 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领导小组 |
手拉手情系贫困小伙伴全国统一行动日 | 3 月 16 日 | – | 共青团中央、全国少工委 |
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 | 3 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 | 1996 年 | 国家教委、劳动部、公安部、交通部、铁道部、国家体委、卫生部 |
中国儿童阅读日 | 4 月 2 日 | 2007 年 | 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中国分会、中国儿童读物促进会 |
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 | 4 月 25 日 | 1987 年 | 卫生部、国家教委、全国妇联、广电部、经贸部、国家民委 |
全国疟疾日 | 4 月 26 日 | 2008 年 | 卫生部 |
全国交通安全反思日 | 4 月 30 日 | 2004 年 | – |
全国碘缺乏病日 | 5 月 15 日 | 1994 年 | 卫生部与碘缺乏病防治相关部委 |
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 | 2019 年 | 中国证监会 | |
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 | 5 月 20 日 | 1990 年 | 卫生部 |
全国学生营养日 | 2001 年 | 教育部、卫生部 | |
救助贫困母亲日 | 5 月的第二个星期日 | 1997 年 | 中国“幸福工程” |
全国爱眼日 | 6 月 6 日 | 1996 年 | 卫生部、教育部、共青团中央、中国残联 |
全国海洋宣传日 | 6 月 8 日 | 2008 年 | 国家海洋局 |
中国儿童慈善活动日 | 6 月 22 日 | 2002 年 |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 |
全国保险公众宣传日 | 7 月 8 日 | 2013 年 | 中国保监会 |
全国特奥日 | 7 月 20 日 | 2007 年 | 中国残联、教育部、民政部、国家体育总局 |
全国测绘法宣传日 | 8 月 29 日 | 2004 年 | 国家测绘局 |
全国律师咨询日 | 8 月 26 日 | 1993 年 |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 |
全国爱牙日 | 9 月 20 日 | 1989 年 | 卫生部、全国爱卫会、国家教委、文化部、广电部、全国总工会、全国妇联、共青团中央、全国老龄委 |
公民道德宣传日 | 2003 年 |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| |
全国科普日 | 9 月的第三个公休日 | 2003 年 | 中国科协 |
全国高血压日 | 10 月 8 日 | 1998 年 | 卫生部 |
全国消防日 | 11 月 9 日 | 1992 年 | 公安部 |
3 月 5 日周恩来同志诞辰纪念日(1898 年) 、学雷锋纪念日(1963 年)
4 月 23 日中国人民海军成立日(1949 年)
5 月 4 日五四运动纪念日(1919 年) 5 月 5 日马克思诞辰纪念日(1818 年)、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日(1922 年) 5 月 8 日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日(1999 年)
7 月 1 日中国共产党建党日(1921 年)、香港回归纪念日(1997 年)
10 月 10 日辛亥革命纪念日(1911 年) 10 月 13 日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日(1949 年) 10 月 25 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纪念日(1950 年)
11 月 11 日中国人民空军成立日(1949 年)
12 月 9 日一二·九运动纪念日(1935 年) 12 月 12 日西安事变纪念日(1936 年) 12 月 20 日澳门回归纪念日(1999 年) 12 月 26 日毛泽东同志诞辰纪念日(1893 年)
中国承认的国际日
1 月:24 日国际教育日(2019 年) 27 日缅怀大屠杀受难者国际纪念日(2006 年)1 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世界防治麻风病日(1996 年)
2 月:21 日国际母语日(2000 年) 2 月的最后一天世界居住条件调查日(2003 年)
3 月:14 日国际数学日/国际数学节(2020 年) 15 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21 日世界森林日(2013 年)、世界睡眠日 21 日国际消除种族歧视日、世界儿歌日 22 日世界水日(1993 年) 23 日世界气象日 24 日世界防治结核病日(1996 年) 27 日世界戏剧日
4 月:2 日国际儿童图书节、世界自闭症日(2008 年) 5 日巴勒斯坦儿童日 7 日世界卫生日 20 日联合国中文日 21 日世界创意和创新日 22 日世界地球日 23 日世界读书日
5 月:15 日国际家庭日(1994 年) 16 日国际和平共处日 17 日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 21 日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、国际茶日(2020 年) 22 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29 日国际维和人员日 31 日世界无烟日(1988 年)
6 月:1 日世界牛奶日 4 日受侵略戕害的无辜儿童国际日 5 日世界环境日 8 日世界海洋日(2009 年)17 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(1995 年) 23 日国际奥林匹克日 26 日国际禁毒日(1987 年)
7 月:8 日世界过敏性疾病日 11 日世界人口日(1990 年) 28 日世界肝炎日(2010 年) 30 日国际友谊日(2011 年)
8 月:9 日世界土著人民国际日 12 日国际青年日 15 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日
9 月:3 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 16 日国际臭氧层保护日(1995 年) 21 日国际和平日(2002 年) 27 日世界旅游日 21 日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 9 月的第四个星期日国际聋人日
10 月:1 日国际老年人日(1991 年) 4 日世界动物日 10 月的第一个星期一世界住房日/世界人居日 9 日世界邮政日 10 日世界精神卫生日 16 日世界粮食日 17 日国际消除贫困日(1999 年)24 日联合国日 31 日世界城市日(2014 年)
11 月:14 日联合国糖尿病日 16 日国际宽容日 17 日国际大学生节(1946 年) 19 日世界厕所日(2013 年) 25 日国际消除对妇女暴力日 21 日世界电视日
12 月:1 日世界艾滋病日(1988 年) 3 日国际残疾人日(1992 年) 5 日国际志愿人员日(1986 年) 7 日国际民航日 9 日国际反腐败日等
节日起源
中国传统节日大抵起源于先秦时代,而基本定型于两汉时期,如元旦、元宵、寒食、端午、七夕、重阳等,这不仅是因为“汉承秦制”,更重要的是国家的统一、社会的安定,提供了各种节日风俗得以进一步发展定型的土壤和条件。
历经魏晋南北朝、隋唐到宋,中国传统节日经历了它划时代的变革和调整,由于宗教的渗透、民族的融合、社会心理的变化以及经济的繁荣、文化的昌盛,为中国节日风俗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元素。节日生活开始大规模地与城市生活密切结合,从一向充满迷信、禁忌、祓禊、禳除等神秘气氛中解放出来,而向着世俗化、娱乐型的方向转变,成为民间真正意义上的“良辰佳节”。
明清以降,中国传统节日风俗进入了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。现代中国社会生活所运行不废的各种节日风俗,基本在明清时期已得以体现。
文化内涵
核心思想理念。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、尊时守位、知常达变、开物成务、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,如革故鼎新、与时俱进的思想,脚踏实地、实事求是的思想,惠民利民、安民富民的思想,道法自然、天人合一的思想等,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,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。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、重民本、守诚信、崇正义、尚和合、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。
中华传统美德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,如天下兴亡、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,精忠报国、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,崇德向善、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,孝悌忠信、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,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,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。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、敬业乐群、扶危济困、见义勇为、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。
中华人文精神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、珍贵的精神财富,如求同存异、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,文以载道、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,形神兼备、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,俭约自守、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,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、风俗习惯、生活方式、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,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、科学技术、人文学术,现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。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、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。
传承与发展
中华文化源远流长、灿烂辉煌。在 5000 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,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,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、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,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,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,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、促进人类文明进步,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、对外开放日益扩大、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,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,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,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;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,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;迫切需要加强政策支持,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。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,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,对于传承中华文脉、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,具有重要意义。
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深入阐发文化精髓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、保护传承文化遗产、滋养文艺创作、融入生产生活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、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以及加强组织领导、加强政策保障、加强文化法治环境建设、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创造性。